思而学,学而教(16)

“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真实是永恒的,这完全依赖于人的界定:好的感觉与合乎逻辑的偏见,在这种情境中我们可以更加接近于梦幻和童趣,一件成熟的作品应该源于艺术家的内心深处。” —-乔治•德•基里科

前两天有个老师问我,你是怎么做到,相同的课题不同的呈现方式?大家容易归咎成能力,当然也算是老师的能力,一种学会尊重儿童艺术的能力。

294a02db65327a62fcddb5c4f7eeb28

a61445a24b6a4e9edfeebac51cd2904

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个体,从可以上校外美术培训的课程学生的年龄来说,他们已经具有个体的独立思维了,当然对事物也会有自己独特的关注点:一组写生静物,有些孩子的关注点可能是在衬布上,也有可能在某一物体上,或者会关注整体黑白灰的光影或是色彩搭配上。这些关注可能是趋于片面化、感性的:比如有些孩子会把自己看到的东西如实画出,而有些孩子会想加入自己的想法表达情感。

所以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带着主观情绪对事物绘画的方式,有什么样的心境就会看到什么样的事物,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喜好想法出发,关注不一样的细节,并通过不同的绘画形式呈现,着重突出自我情境与意识。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做的事是:除了引导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与技法的接收,还需要情境教学,带动学生将自己的主观情感的带入画中。艺术教育不是为了训练青少年儿童的服从性,当然艺术也不需要服从,而是遵循学生自然成长的轨迹,通过丰富的教学课程,令学生们乐学爱学,并获得不断的自我完善。   绘画没有唯一评价,没有好与坏,没有好与差,教师正真需要做的就是在他们的成长路上给予鼓励,大胆敢于表达自己的情绪,自己的创想才是真正的好教学。

005653632836d9e34d8a669c0fadb9c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