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世文艺复兴艺术(15世纪末~16世纪上半叶,罗马三杰之达芬奇)

盛期文艺复兴是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这时艺术走向成熟,新的古典艺术规范确立。佛罗伦萨城在15世纪末的政治动乱后已失去了它作为意大利经济和文化中心的地位,取而代之的是教皇所统治的罗马城和繁荣的北意大利商业城市威尼斯。

16世纪初,教皇为确立罗马在基督教世界的地位,招募了许多才华敏妙的艺术家前来装点梵蒂冈宫殿和罗马城,创造了比15世纪更加宏伟的新艺术。人文主义思想的深入,使人们对自身更加尊重。15世纪的艺术家在很大程度上还被视为工匠,16世纪初已大大改变了这种看法。当时拥有自主权的各城市竞相聘请最伟大的艺术家,创作名扬千秋的作品,以增强自己城市的自豪感。这种城市间的相互竞争促进了大师们的相互竞争。艺术家不再满足于个人技巧和手艺,竞争激励他们在自然科学和文化艺术各领域中广泛探索,力争获取更大的成就。另一方面,艺术家若能应允这些城市或城中王公大人的订件,他们创作出的作品便成了流芳百世的纪念物。因此艺术家们无须去迎合雇主,可以自由选择一些自己更喜爱的订件,他们不再是匠人中的一员,大多以学识渊博的多面手出现,往往被视为不朽的天オ,艺术家的地位大大提高,个性得到前所未有的肯定。在相互激烈的竞争中,产生了一代博学多才的艺术巨匠,以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布拉曼特、提香为代表的一系列艺术大师,在前辈艺术家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概括和总结,使艺术在16世纪初达到了高度成熟完美的境界。不但题材从宗教内容扩大到现实生活,而且对自然景色也开始加以关注。他们塑造的形象更完美,更具有复杂的个性和心理特点。如果说早期文艺复兴艺术家主要探索透视、解剖等科学法则,那么盛期大师在把握了这些法则后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强调视觉效果,探索作品的戏剧性和新的艺术语言。这个时期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有不少建树。达・芬奇的绘画美学思想在他的笔记和言论中充分体现出来。瓦萨里的第一部传记美术史问世。这些理论著述反映了人们对文艺与现实关系的看法,认为艺术是现实的镜子,主张艺术模仿自然,强调艺术处理手法上难能可贵的技巧。盛期艺术家追求的美多是一种“绝对美”的概念,他们把“最完美的比例“最美的线条”、“最温柔典雅的形象”视为普遍永恒的公式,创造了一种古典理想美的辉的篇章。艺术典型。完美、准确、概括的貨实绘画体系建立起来,盛期文艺复兴在美术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1.罗马及中部意大利艺术

timg (1)

列奥纳多·达·芬奇( Leonardo da Vinci1452~1519年)是盛期大师中第一位巨人,著名的人文主义者,天オ的多面手。他不仅是画家,而且是集工程、机械、数学、建筑于身的巨匠,他的思想和智慧几乎深入到人类知识的各个方面。他为研究人体解剖结构,亲自解剖过30多具尸体。他还设计水道和建筑,发明机械和武器。他曾用数年光阴,观察和分析昆虫与鸟类的飞行,设计了飞行器。他一生都在不懈地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为后世留下了数千页手稿、笔记、画稿、书摘和论文。他的成就使今天的人简直难以置信,一个人怎么会有那样旺盛的精力,对所有这些不同的领域作出如此精深的研究,而且在所研究的领域中几乎全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术方面,达·芬奇总结了15世纪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在绘画构图、明暗、透视、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尤其是他创立的明暗法,完全抛弃了15世纪用呆板的轮廓线勾画形象的方法,而是用明暗烘托,让形象从深暗的背景中浮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感和空间感。他研究大气与色彩的关系,发明了“薄雾法”(即空气透视法),让远景沐浴在淡蓝的空气中,绘画的透视关系变得更正确更完善。达・芬奇在美术理论方面也有许多卓越的见解,人们从他遗留的大量手稿笔记中整理《绘画论》,这本书集中体现了他的美学思想。书中提出著名的“镜子说”,认为绘画优于其他任何艺术,因为它包容了世间的一切,画家的心就像镜子一样能真实地反映这个世界,把普遍的自然变为第二自然。达·芬奇还是

位崇尚古典艺术的人文主义者,在观察自然的前提下努力塑造理想化的人物形象,准确地再现自然,科学性和理想化是他创作的最高宗旨,以上所有一切构成了他的艺术基础。因此,在他的画笔下产生了代表盛期文艺复兴时代精神和审美理想的名作“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达·芬奇出生在离佛罗伦萨城不远的一个小镇。父亲是镇上的公证人,母亲是一位酒店侍女,达・芬奇是他们的非婚生子。后来全家迁到佛罗伦萨城。当他14岁时,达・芬奇的父亲发现了他的绘画才能,把他送到著名画家委罗基奥的作坊学习绘画。当时委罗基奥的作坊是佛罗伦萨的艺术中心之一,这儿盛行与绘画有关的科学实验和研究,达・芬奇在这里获得了许多知识并接受了绘画的基础训练。他在学徒期间同老师合作了“基督受洗”画,画中的小天使出自达・芬奇之手,其技巧已超过了老师所画的基督形象达・芬奇结束了六年的学徒生活,开始在佛罗伦萨独立工作。当时正值波提切利等人红极一时。年轻的达・芬奇在这儿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和赏识,佛罗伦萨的环境也不适合他的发展,达·芬奇在30岁时便离开佛罗伦萨到北边的米兰去,为米兰公爵服务。在米兰,他创作了大型木板油画“三王朝圣图”,可惜这幅油画没有完成。接着他于1485年又创作了木板油画“岩间圣母”,1498年完成了壁画“最后的晚餐”,同时还作了一些雕塑。从1482年至1499年逗留米兰期间,达・芬奇在艺术、水利工程、城市建筑和机械工程等方面都有不少惊人的成就。
1500年他回到佛罗伦萨后,完成了不朽油画名作“蒙娜・丽莎”,还制作了“安加利之战”的壁画手稿。1506年达・芬奇再次去米兰,在那里绘制了“丽达与天鹅”、“施洗约翰”(1513-1516年)、“圣母子与圣安娜”(1510年)等作品。

达·芬奇的整个晚年是在迁徙和漂泊中度过的。1513年他离开米兰,经佛罗伦萨到了罗马。这时正是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人在罗马发挥其才干的时期。达・芬奇在此得不到重大艺术品的委托订件,受到冷落。于是在法国国王的邀请下,他于1516年离开祖国前去法国,在那里同弟子梅尔兹主要从事科学研究,并留下了一幅素描自画像。1519年,他在法国与世长辞。

766a3df30b4843bd8ff9ffe65fae4f4d_th

岩间圣母(1485年,198×123厘米,木板油画)

这幅画是达・芬奇绘画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作品内容取自圣经故事,描绘圣母子在约旦河边遇到施洗约翰的场面。处于画幅三角形构图中心的是圣母,她把左边的圣约輸介绍给圣子耶穌,耶旁边是一位美丽的天使。四个人物由不同的动态和手势暗示出相互间的关系,表现了保护、指示、祝福等涵义。耶稣和施洗约輸处理成幼儿形象,这是前所未有的大胆尝试。这幅画最独特的是画家成功地运用了薄雾法来表现空气透视和人物形象,在昏暗的岩石背景中,人物似乎被一层雾样的潮湿空气包围着,他们从深色背景中浮现出来。整个画面洋溢着一种幽静而温馨的诗意。

timg (2)

最后的晩餐(1495~1498年,420×910厘米,壁画)(图3-4)

达・·芬奇从1482年到米兰起,在那儿生活了17年。这时他的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都进入了成熟时期。1495年他接受了米兰圣马利亚·德·格拉齐修道院的订件,在教堂餐厅绘制了“最后的晚餐”这幅大壁画。要让13个人坐在一张桌边,而且要让叛徒犹大一望便知,真可谓构图的难题,达・芬奇圆满地解决了这个难题。这幅画取自圣经故事,犹大为30块金币出卖老师耶稣的当晚,基督平静地对12个门徒说:“你们中有人出卖了我。”此话在众人中引起了各种不同的反响:有人惊异,有人怀疑,有人失望,也有人愤慨。达·芬奇选取了这个情节对13个人物进行了富有戏剧性心理特征的刻画,并成功地运用透视法则突出了该画的主体,表现了空间深度,使这幅画远远超过了其他人创作的同一题材作品,成为流芳百世的佳作。

画幅描绘的是一个室内餐厅,长条形餐桌后12个门徒和主耶稣一字排开。耶稣位于画面正中,两旁的门徒分为三人一组,表现出听到耶稣那句话后的不同动态和表情。耶稣左边第一人是善良的约輸,他痛苦得垂下了头。紧靠着约輸勃然大怒的人是彼得,他左手放在约輸肩上,右手操起一把餐刀,似乎要立即去找出卖老师的叛徒算账。坐在彼得前面身体后仰的人就是犹大,他一只手还抓着出卖老师而得到的一袋金币,做贼心虚,慌乱中手肘碰翻了桌上的盐盒。这三人构成了既生动又对比强烈的一组。其他门徒有的在咒骂该死的叛徒,有的在表白自己的忠诚,也有的正在探究和追问。餐桌前出现一片不安的骚动,唯有耶稣安详冷静的动态和表情,同其他人形成明显的对比。每个人物的动作、情绪和心理,作者都经过了仔细的推敲,人物组合、形体结构、明暗关系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动和谐。作者还巧妙地运用天顶、餐桌、两侧墙面的透视线,将它们集中到耶稣头上一点,再以明亮的窗户衬托耶稣的头,使耶稣在画幅中占有突出的支配地位。尽管画家描绘了众多的形象,画面却丝毫不显混乱。整个画面在变化中有统一的条理,统一中又富于变化。

这幅壁画在构图、戏剧性情节的处理、人物性格和心理的刻画、明暗和透视的运用等方面都达到了当时的顶峰,被公认为第一幅理想的古典绘画作品,从此被誉为不朽的世界名作。

在达・芬奇之前的卡斯坦诺、基尔兰达约等画家都曾描绘过这个题材。他们的作品不是将犹大单独置于餐桌边就是把耶稣另放一旁,人物间缺乏感情的交流和戏剧性的冲突,也缺少心理的描写。达・芬奇则赋予传统的宗教题材以现实的情感和意义,歌颂了集于基督一体的善和美,揭露了犹大所代表的丑与恶。

达·芬奇在绘制这幅壁画时没有采用传统的湿壁画方法,而用了新的不为人知的改进方法。谁知这种新方法并不成功,作品完成后不到几十年便开始退色。后人不断对这幅作品进行加工修补,结果使它面目全非。20世纪下半叶,人们开始采用科学的手段,除去所有加补的颜料,用新的科学方法一点一点地恢复此面的原貌。这项工作至今还在进行中。

f703738da977391276bc886af3198618367ae227

蒙娜・丽莎(1505年,77×53厘米,木板油画)

达·芬奇的另一幅杰作“蒙娜・丽莎”完成于佛罗伦萨城。如果说“最后的晚餐”是对正义的歌颂,那么“蒙娜·丽莎”则是对美的赞叹。16世纪的美术史家瓦萨里在他的书

中写道:“芬奇创作这幅画的动机,是由于蒙娜・丽莎长得非常漂亮。为了在画中充分表现出来,他做了周密的准备之后才着手创作……无论谁看到芬奇这幅画的时候都会发现种永恒的微笑呈现在夫人的脸上,它似乎不是出自人类之手,而是上帝创造的真正艺术。所以这幅画被公认为胜过以前所有肖像画的世界杰作,也绝非偶然。”

蒙娜・丽莎是当时佛罗伦萨一位商人佐贡达的妻子。画家在创作时为了使模特儿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甚至请了乐师为她演奏助兴。画家是这样来处理这幅肖像的:在呈三角形的构图中蒙娜・丽莎的头和双手既优美又突出。她似乎坐在露台上,远远望去,背景上有一片起伏的山密和河流,空旷而深远。柔和的光线笼罩着整个画面,蒙娜·丽莎的形影自然交融,轮廓线常常消失在若有若无之间,同早期文艺复兴画法已大不相同。长久以来人们讨论最多的还是蒙娜·丽莎的笑容。在她那张极为生动的脸上,一双明澈的眼睛默默地注视着观众,她似乎若有所思,嘴角透露出一丝淡淡的微笑,这微笑中又依稀露出哀愁。正是这若隐若现的微笑增添了作品的魅力,所以人们称之为“神秘的微笑”、“永恒的微笑”。人们认为这一微笑之所以神秘,是由于达・芬奇在这个个性非常具体的人物身上,创造出理想化的美的典型,要让瞬间即逝的表情成为一种水恒的象征,这种矛盾的结合便产生了出神入画的奇特效果。画家对人物心理和情感恰如其分的描写,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达·芬奇在运用明暗法和“薄雾法”处理画面有许多独到之处。蒙娜・·丽莎的眼角鼻下、嘴角和双手都蒙上了一层淡淡的明暗,形体显得结实而有立体感。头和双手不但造型优美,而且解剖结构准确,刻画细致入微。画面背景的处理也十分奇特,两边远景并不在同一视平线上,左边视平线显得较高,而右边视平线则比较低,这样的处理更增加了作品的神秘感。

达·芬奇通过仔细的观察和精心的制作,刻画出一位普通意大利妇女的真实形象。“蒙娜・丽莎”既表达了作者对人的歌颂和赞美,又集中体现了盛期文艺复兴人们的审美理想和艺术成就,因此,它成为一幅名扬天下的艺术杰作。

 

极典画室   美术培训一线品牌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