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天赋”——成都画室教学总结

你是否真的理解了“天赋”这个词?而要回答这个问题,就不得不思考:你是如何理解“天赋”的?

我们对天赋的印象,其实大部分来源于别人的“反馈”。而直接理解这些信息的能力,就是我对概念的认知。因为在画画的环境中,你很少能有时间,理性的去思考这些概念的真正意义,你只能通过老师和同学去比,来试图理解你接收到的反馈,比如你画画的时候,比旁边的同学画的差,老师说你手很笨,你就会本能的认为自己没有天赋。

当老师一直在重复这句话的时候,你的直觉会告诉你,自己手太笨,是没天赋的表现。虽然用直觉思维处理这个问题的效率很高,但是这也买下了一个严重的隐患:你在解读这句话的时候,会跳过深入思考问题的原因,直接获得结论,可能自己真的没有天赋,以后画画的时候,就更加不会去思考问题的根源,只会让自己畏手畏脚,画不好。

你不但对天赋的认知有问题,还给自己贴上了一个错误的标签。如果你再遇到几次老师这样的评价,可能就因此放弃了自己一直热爱的画画,是不是想想就觉得可怕?更可怕的是,我们通过自己直觉的判断深信不疑。从此,你对自己的印象就变成了“我一动笔就画不好”、“我没有天赋”。而这个现象,正是阻挠我们成为高手的真正屏障。

现在,我们对“天赋”到底是什么?有了一个深入的思考,那么接下来就是回答哪个更源头的问题——你真的知道“天赋”的概念吗?获得反馈,解读反馈,这个过程在我们的教与学中无时无刻不在循环,那么你又如何确定自己的天赋,是正确的解读呢?也许,你一直不知道何为天赋,也许你从来没有思考过天赋的定义。

那么,你会如何去定义自己的天赋?有?还是没有?你不那么确定了?

那么你到底是有画画的天赋,还是没有天赋呢?

从前我在老师的批评下,和同学的比较下,我也觉得自己是个没天赋的孩子,直道有一天,我发现“老师们”有时候他们的概念解释起来是有误解,也就是我说的“伪概念”,那时候开始,我就不断学习、看书,重新去定义这些概念,比如“天赋”。

乔西•维茨金在《学习之道》这本书中阐述了智力的“整体理论”和“渐进理论”。

“整体理论”讲学习成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把自己的综合智力或技能水平看成是一种固定的无法继续演变的整体,整体理论型的孩子倾向于使用这样的语言:“我在这方面很聪明”,并将失败归结于一种与生俱来无法改变的能力水平。

“整体理论”型的父母或者老师倾向于这种做法,成功时告诉孩子做的很好,而失败时则告诉孩子,他并不擅长这件事,对努力过程只字不提,最终导致孩子把注意力放在拿手的科目上,对于难一点的课程绕道走。

而“渐进理论”也可称为“学习理论”,该理论倾向于用这样的句子描述结果:“我之所以做到了,是因为我非常刻苦”或者“我应该更努力点才是”,他们更倾向于这种想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通过努力,一步一步,循序渐进,零基础也能成为高手。

学习理论型的父母或者老师则更注重学习过程,把成功与努力联系起来,并认为只要努力,任何事都能做好。

u=1978058107,2205575599&fm=26&gp=0

《拆掉思维里的墙》的作者古典老师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巫师。我们的心智模式决定了我们能看到什么世界,这个自建的世界,又反过来印证这个模式给我们看。

如果我们相信了天赋论、基因理论,当人们假设天才在确定一个人能取得多大的成功时发挥着重要作用,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时,这种假设会指向一些决定和行动。

于是这些预言自然而然地成真了:人们认为这个没基础、手笨的孩子,绝对成不了一个出色的画家或者设计师。

另一方面,当孩子从老师那里得到更多的关注和表扬,并且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支持和鼓励时,最终会比那些被告诉永远不要去尝试的孩子,能够更快速厎提升他们的能力。

所有人都以为“杰出”源于天赋,“天才”却说:“我的成就来源于“正确的练习”。《刻意练习》的作者著名的心理学家艾莉•克森说:“对于在任何行业或者领域中希望提升自己的每个人,刻意练习是黄金标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强大的学习方法。

人生不设限才能最终遇到更优秀的自己。

人生不设限,打破思维里的墙,相信别惹能做到的,自己一定也可以,暂时没做到,可能是自己的方法有问题或者是时间还没积累够,持续刻意练习,一定会有掌握的那一天。

一旦你假定人们的某种才华是天生的的东西,假如你不具备天生的画画才华,你就不会怀揣着当应优秀的设计师或者艺术家的梦想了。如果没有足够的意志力,那就别想从事那些需要付出大量艰苦卓绝努力的工作。

因此,正确认识自己,至关重要,你需要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优势,多观察自己,而不是单单通过收集别人的反馈来形成对自己有可能是错误的印象。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