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与创造性思维能力

潘光旦在《论教育的更张》一文中说:为何教育?教育树人,不比工厂出货,我们不能只是一个公式一个模式,一套做法,然后加工原料,这样出来的东西叫货品……长久以来我们脑中的绘画格式是“一个太阳、一个房子、一棵树、几朵云、还有些花草”,6岁是这样,7岁也这样,四五年级了还是这样。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千篇一律的绘画格式,绘画内容。我们为什么就没看到其他的事物,把我们所看到的,想到的记录下来。

      从一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可能能猜到点原因。这个实验是这样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一个圆,然后问学生能想象这个圆可能是什么?实验分别在幼儿园和大学里做,得到的答案确很不一样。两分钟内,小朋友们,说出了二十多个不同的答案,有的说,它是一个苹果,有的说是一个满月,有的说这是一个烧饼,有的说这是老师的大眼睛。大学里呢?结果,两分钟过去,没有一个同学发言,老师没有办法,只要点名请班长发言,班长慢吞吞地站起来迟疑地说:“这——大概是个零吧?”我相信成人的思维把圆和苹果、月亮、饼联系在一起不是难事,能回答的却不多。是不是我们的思维被锁定在了一个来自老师的标准的答案里。孩子之所以在一遍一遍的画着同样格式的画,除了因为他们能从中得到控制感还因为曾经老师这样给出了个“标准答案”。

      天真的、富有幻想的孩子在作画的时候重点可能不是他们的逻辑准确上,更多的是他们喜欢这里有什么,或者只是将它放在那里就好。对于一个画了黑色太阳的孩子来说,不是去质问他,而是听他叙述黑色太阳是为什么,不要一来就去做判断。可能是孩子看到家外的烟囱冒着黑烟,把天空都染色了,当然也包括太阳。

      我们在评价孩子绘画的时候多说优点,这个不仅是鼓励孩子,让他有自信。还因为孩子不会把优点和缺点分开听,负面的评价可能不是说他画的不好,而是图画上逻辑有问题,孩子听到的就是老师批评了它的画,说他画得不好,进而失去绘画的信心。以前上课时有个8岁的孩子,在画一只老虎的时候把两只后腿画得就像交叉着一样。孩子当然没有在意这个逻辑上的错误,觉得它有两只后腿就好,仍然很有兴致的画着老虎背后的草丛。对于这个逻辑问题是不是应该马上让孩子改过来?孩子8岁,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会其他的知识中得到答案。而这份画的整体效果很好就是成功。

      这样才可以说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孩子发展”的教学理念出发,少儿美术教学要引导孩子体验作品和生活的情感,并尝试用美术的方式表达出来,表现生活与自然中一切人性的美和自然的美。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