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技巧的运用已知和未知来引导学习

有技巧的运用已知和未知来引导学习

在近期的教学指导中,或多多少会出现一些授课不如意的地方。比如说学生对将要进行的课程感到焦虑和不自信,又或者是对绘画方式感到抵触等等……

简单的综合之后,大体上是一些学生对课程的接受问题。如果知道是什么样的问题导致负面的结果就好解决。那又是什么样的负面情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焦虑还有排斥?

一个人对某样事物感兴趣很大程度上由之前的环境还有当时的趣味性来决定的,但如果抓住了这两点还是受到了排斥,说明学生可能对其存在“害羞”。而如果没能明显交代出清楚其即将接受的内容而导致排斥或者焦虑,则表明可能是其感到“害怕”。那又是什么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害羞”和“害怕”心理呢?

假设有两个填空题:小明很害怕__自己语文考了多少分。小明很害羞__自己语文考了多少分。分别要填空两个词语:知道,不知道。应该怎么填比较合适?很明显的,通顺的语句应该是:小明很害怕不知道自己语文考了多少分,小明很害羞知道自己语文考了多少分。由此可以看出,“害羞”和“害怕”的区别以及原因来自于“已知”和“未知”。

人通常习惯害羞自己知道的事物,而害怕自己不知道的事物。

所以,如果希望在学习中能够很好的解决一些学习恐惧和害羞心理,可以通过改进学生的认知和提高已知来进行。对于学生有兴趣但是不知道会产生什么结果而害怕,教师应该多加突出教学过程和结果,并尽量让其显得很简单,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和了解其“没什么大不了的”。而对于学生知道自己有兴趣但是情理中不愿接受的,教师可以尝试换一种别的教学方案或者调节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其接受。

再者,已知和未知在提高学习兴趣和引发成就感也有很大的帮助,一定程度的未知能够引发学生的好奇感,一定程度的已知则能让学生感到自己有所成就。但是两者的分量也需要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好好把握,无休止的好奇探知但得不到反馈很容易引发焦虑和恐惧,而太多的成就也容易使得学生骄傲而导致最后和原本认知不符而受挫。

运用到实际教学中,比如学生讨厌用彩笔上色,就要搞清楚其是“羞”于用彩色笔还是“惧”于用彩色笔。分析是因为不知道彩色笔应该如何上色,还是因为有过经历觉得彩色笔上色是一件很讨厌的事情。如果是因为不知道如何上色,老师就讲清楚并且画好每个步骤给学生看,越简单越好。如果是因为讨厌上色,可以尝试搞清楚讨厌的原因然后解决改变其看法,或者是用类似彩色笔的工具来达到上色的目的慢慢的进行调节。

总之,掌控好已知和未知对学生的学习感受有着积极的作用,作为一个好的老师应该熟练运用。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