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思路的形成并非分分秒秒

应西河镇政府要求,根据其提供的历史和参考图片,创作的西河镇石板滩坛罐窑遗址复原图,古蜀地区最著名的制陶地区,于明末清初年间毁于战火,这处古遗址地区现在是一片橘子林,但还能拾取到一些陶片,找到完整器皿已是不太可能了。创作一定是基于现实,根据现实再进行升华和艺术加工。
IMG_6415
这是依稀能找到的一些陶艺人物素材,图片不清晰,模糊,很多细节需要自己来添加。
IMG_6414
这是制陶工艺中的烧陶环节,取一个场景作为参考。
IMG_6413
现在的制陶村落,其实和古代的相比,没多大变化,这种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应该得以传承和保留。
IMG_6412这是当时摄影师拍摄的现场遗址。
IMG_6411
老四川郫县豆瓣酱的酱缸,一个老师傅在整理酱缸,取这个素材仅作为参考。
IMG_6347
最后的成品图,人物动态参考了伯里曼。
第二张图,是做一个双林道观的复原图。 双灵观位于卫星村2组,原名丁家庙,约建于明朝末年,因两尊灵官菩萨而得名。它的来历有一个传说。相传清朝初年,四川战乱,匪患四起,卫星村的群众也不能幸免,张献忠的大西军和清军在成都打了好几年的仗,土匪也时不时来骚扰一下卫星村,让卫星村的群众苦不堪言。为保一方平安,当地大户丁氏在院外建一小庙,请来土地菩萨祈求上天保佑。但时间一久,仍不能阻止匪患进村,土匪抢钱的抢钱,牵牛的牵牛,丁氏也损失了不少钱财。后来,在高人指点下,丁氏去青城山请来两尊灵官菩萨,供在小庙里,匪患果然少了,四川战乱很快也结束了。村子恢复了平静,村民们认为是灵官菩萨起了作用,于是纷纷前来烧香跪拜,祈求一家平安。再后来,小庙变成大庙,名称也从丁家庙改成双灵观。这便是双灵观的来历。

 直到解放前,双灵观的香火一直很旺盛,庙子也扩成了四合院落,有正殿、厢房十余间。进门有四大天王像,中间为观音像,周边塑灵官、菩萨像三百余尊。有道士数人。双灵观每年的庙会活动有很多。三月初三为三婆会,信众生小孩后用鸡公祭神(送子娘娘),祈祷子女平安;四月二十日为眼光会,烧纸眼镜祈祷眼光明亮;四月二十八为药王会,祛病除灾。还有青教会、观音会等。过年前七天开始打清教(募捐活动),保佑一方平安、顺利,募捐所得用于正月十五后举行的供天仪式,十几个人抬龙船到乡村游行。

 解放后,道士遣散,双灵观被改成小学(卫星小学),菩萨像都埋于小河边,双灵观不复存在。

timg[9]timg[10]tim1g[9]

于是先百度了一些道观的图片作参考,根据文字叙述看怎么来布局,暂定是画成一张鸟瞰图,透视角度一定要找好。

IMG_6417

像这种类似的鸟瞰图网上有很多,可以找来参考。
IMG_6418u=647060315,2470870884&fm=27&gp=0[1]
对方把字体都找来了,然后自己在网上找了一个类似风格的线稿图作为参照。
IMG_6419
这是最后的成品图。
最后一张是要求画出客家人的迁徙图,历史是明末清初那个年代,话不多说,先在网上找好图片参考。
timg[2]
timg[8]u=1630116370,2879204506&fm=27&gp=0[1]
根据历史,知道那个时候是要扎辫子的,但是平民百姓的服饰和明代的变化不大,画面中要有鸡公车,是那个时候的出行必备的东西。
IMG_6346
最后的成品图。
所以,创作不是凭空想象,一定是在原有的客观事物之上,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东西。
Recent Pos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