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行为心理学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首先我们要搞清楚,行为心理学到底在说什么?

行为心理学的主张者,认为心理学不应该去研究意识,而应该去研究看得见摸得着的行为。至于大脑为什么会加工信息后作出这样的行为,这就好比是一个黑匣子,在20世纪初期,各种研究设备还不足以探究大脑构造及工作原理时,行为心理学的发展的确为心理学打开了新的道路。

一、重要名词解释

经典条件反射:巴甫洛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应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后,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应而来的。

实验证明一个中性刺激通过与无条件刺激的配对,最后能引起原来只有无条件的刺激才能引起的反应,这就是初级条件反应的形成。

中性刺激:中性刺激指,没有逻辑思维参与的过程。就像学开车、游泳、画画其实都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不能通过看书学习理论来指导行为。就像小孩一岁左右学走路一样,这时的孩子不会语言,而走路掌握平衡这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建立的过程。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学开车教理论知识都是法律法规,而师傅带我们学开车没多少理论可讲的原因。即使游泳运动理论阐述得再精确,倒背如流的学生跳进水里一样不会游泳一样。

二、那么照以上内容看,难道学习画画就没有必要找师傅了?

这恰恰相反,行为学习的过程,就是行为动作的比葫芦画瓢。大脑里能看到整过画画的过程这才是复制的关键。有师傅带和没师傅带的区别在于,有没有人指出你动作的偏差,你整过画画过程中,眼手脑配合时,细微动作的偏差。眼睛该看哪里,坐什么姿势,手拿笔怎么拿,笔和纸需要多大的角度,画的时候我们注意什么画什么等。这些都是经验的传承,是即时反馈的行为技能。用语言表述绘画技能,并要通过学生阅读来理解。首先语言总结的人,语言表达能力要非常高明而精确,节省阅读者的麻烦,而阅读的人要有很好的想象能力。特别是自己实际画的过程中,能跳出自己,来按照文字记录并设想自己画画过程的正确性,并判断出自己那些方面需要调整。

因此老师的作用,就是通过自己的经验,指出学生不利于形成绘画行为条件反射中不正确的行为,并帮助改变。

三、教学重点:中性刺激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发现,严厉的师傅对学生很挑剔。因为严厉的老师要想让学生出成绩,除非学生心理特别强大,不被外界左右,能独立思考(固步自封的学生不是独立思考)的学生才能使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而大多数的学生要建立绘画的条件反射,最广泛的办法还是给予中性刺激比较好。温和的言语,更能让学生建立起对老师的信任和探索失败后的勇气。

 

在看到图形后,本能就可以在画面上画下来的条件反射建立后,创作时加入审美的主观意识。这样的作品就具有艺术性。但是一个调色不知道怎么调,大致形状都没法描摹的人,过早学习美术理论(美术理论的学习需要和实际操作同步),除了缓解紧张情绪外,对学习绘画这个行为几乎没有任何价值。就好比要出海的水手,看《航海员守则》一样。教条的结果,除了夜晚睡不着觉时打发时间的用途,并不能帮助处理实际问题。

Recent Posts